李娟——吹向文坛的清新之风

【人物名片】(杨若茜)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大大小小13个文学奖项。她的写作生涯始于1999年,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作品多记录了她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和对哈萨克游牧民的观察与感悟。她的作品以 “ 非虚构 ” 写作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经历,展现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她的主要作品包括《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和《记一忘三二》。其中《冬牧场》被《华盛顿邮报》评为2021年最佳旅行书籍之一,其他作品也被央视《读书》栏目与《开卷八分钟》《人民文学》等杂志争相推荐。



【人物语录】(张纯旖旎)


1.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2.生活在前方牵拽,命运的暗流在庞杂浩荡的人间穿梭进退,见缝插针,摸索前行。

3.我们的生命,像那风中的尘埃,有时随风而起,有时又随风而落,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那份纯净和美好。

4.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人物特写A】(熊梓涵)


李娟出生在新疆, 童年时期的她长期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 颠沛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没什么安全感。上学以后, 因为成绩太差, 李娟总是被区别对待。放学路上她会被男同学欺负, 回到家又常常被后爸呵斥、辱骂....初中毕业时她就提出不再继续读书的想法,但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被迫继续读高中。她对考大学没什么概念,更理解不了为什么一个人才十多岁,就要学习紧绷得好像要为一生负责似的。高三的一次英语考试,李娟的英语小抄不小心在开考前落在了教室,她很慌,于是逃回宿舍把床单一卷,跑回了家。就这样,李娟的读书生涯仓促的结束了,她辍学了。知道此时的外婆、母亲都哭了,以后不上学可怎么办。但李娟自己很高兴,辍学后,终于可以自由的写作了。2017年, 李娟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 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散文奖。鲁迅文学奖授奖词这样评价:“李娟的散文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游牧精神。她的文字独具性灵, 透明而慧黠, 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她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溪流,简单而纯粹。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以细腻的笔触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呈现给读者, 并在叙事写景的同时, 带出对自我、对人生的真切思考。


【片段速写】


某种意义上, 李娟的生活态度切中了当下社会“旷野”与“轨道”的选择难题, 浓缩着当代年轻人的理想生活——抛下世俗的欲望, 打开现实的枷锁, 然后享受生活本身。其实真正的幸福与力量, 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之中, 藏在那些敢于放下、勇于面对、乐于接受的生命瞬间。一个人满山遍野地奔跑, 享受着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每一刻, 那将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人物特写B】(叶子瑜)


李娟的作品多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文中作者不但是个讲述者,更是牧民主要生活和书中事件的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书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现场感,无论是她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做到了完全的“在场”。从她的初作《九篇雪》到《羊道》系列散文,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在场”写作始终贯穿其中。作者以“在场”的姿态切入,进而对身边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情况展开描写。生病的黑牛、有趣的骆驼、摇篮里的婴儿、剽悍的扎克拜妈妈、粗犷豪放的哈萨克男人。在那里,她以亲身经历为线索来收集原生态素材,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道做家务、背雪、赶羊,加入日常劳动。作者以在场者的姿态状写着生活的琐事,无论是就李娟来说还是就创作内容而言,都有着共同的价值期待和追求。这种追求,不掺杂利益成分,不借助外在技术手段,而是根据牛羊习性和草原的四季变化,顺应自然规律。

 
【片段速写】


正因此,她笔下的阿勒泰,宛如一方世外净土,浪漫、治愈。“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奔跑在凉夏,沉静在寒冬。”她笔下的草原生活,脱离了钢筋水泥,冲破了世俗的欲望。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让她的文字就像地里长出的麦子与苞谷,有着野生的美丽。而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又为她的文字蒙上了一层深刻。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李娟笔下的世界,被衬得格外真实、可贵。在李娟的生活里,高山流水,云卷云舒,招猫逗狗,无不是日常的情趣。某种意义上,李娟的生活态度浓缩着当代人年轻人难以实现的理想——抛下世俗的欲望,克服阻挡你的枷锁,然后享受苦难,一个人满山遍野地奔跑。

难过的时候,不妨想想李娟的那句话:“我这个人,发财靠想,生病靠躺,说出去大家肯定眼红,生命动力满满,疾痛能奈我何。”然后,去做个大胆又鲜活的年轻人吧。


【人物素材运用】


角度一:坚强勇敢,努力奋斗(王玥茗)

在李娟的成长过程中,困难时刻伴随着她:家庭成员的残缺,生活条件的恶劣…遭遇人生的种种不顺,但是她在这逆境中始终坚强,面对风雨奋斗力争上游,她曾写道:“命运是深渊,但人心不是深渊。”她坚信这些不顺都能被摆平,世界上根本没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摆布人生,人生的主宰便是我们自己。在高中辍学后,仍然怀着积极的心态生活,努力奋斗并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生活、经历;在落入困境时,依然怀着一颗积极勇敢的心去经历独一无二的人生冒险。

角度二:阅读写作,乡土情怀,精神家园(王玥茗)

离开学校,跟着母亲辗转后,她走进山野,在阿勒泰山区亲近自然、走进森林。阿勒泰的美好生活是李娟的宝库,也是她的万花筒,她透过万花筒看到世上的悲喜、人间的善恶;她用文字将它分享给大家。她用那些漂亮的句子,如山间的泉水从笔尖流出。李娟笔下的阿勒泰辽阔美好,带着自由和梦幻,吹过人们的心头,成为读者心中的乌托邦。她走进山野,那里成了她的精神家乡,她将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储存,把这些记忆缓缓流淌于纸上,在乡野中热爱生命,拥抱生活。

她的文字中总会透露一股强大的自由的气息,在艰难的生活中刷出一丝亮光。“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在这个过程中,她积累能量抵御生活的风暴,她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去感受,少想一些,自给自足。



角度三:坚韧与乐观 (朱宇轩)

李娟随家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阿勒泰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极为严酷,冬季漫长寒冷,生活资源相对匮乏,然而李娟的文字却不见丝毫怨艾,满溢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她回忆起随母亲在寒冬里奔波做小买卖,手脚冻僵,道路崎岖,可她却留意到冰雪覆盖下的树枝如银雕玉琢般美丽;在牧区生活,居住条件简陋,物资供应不足,但当一只迷路的小羊羔闯入毡房,她看到的是生命的灵动与希望。她笔下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努力生活的人们,无论是在暴风雪中抢修羊圈的牧民,还是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运送货物的商人,都始终带着质朴的笑容,用乐观豁达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挑战。这种在困境中坚守乐观与坚韧的态度,就像黑暗中的明灯。在艰难险阻面前,保持积极向上心态是如何让平凡甚至艰苦的生活绽放出绚丽光彩的,使读者深刻领悟到乐观精神的强大力量,能在面对自身困境时受到鼓舞与启发。

 角度四:人与土地的深情(朱宇轩)

李娟她扎根于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亲身经历了土地的寒来暑往、春秋交替,深刻见证了牧民们传统且独特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她笔下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哈萨克族牧人骑着马,驱赶着成群的牛羊,随着季节的变换,在不同的牧场间长途迁徙。他们深知土地的脾性,知晓哪片草地在春季最先返青,哪条河流在夏季水量丰沛,何时该转场到避风的山谷以度过寒冬。他们对待土地和牲畜怀着深深的敬畏与依赖,土地孕育了牲畜,而牲畜又维系着牧民的生存,这种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关系,深刻而清晰地反映出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纽带。通过李娟细腻的描写与叙述,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场景,能深切感受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土地应有的敬重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