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名句素材与运用——立德树人

国学经典名句素材与运用——立德树人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出处】《韩非子·喻老》

【释义】千里大堤,可能会因蝼蚁打洞而塌掉;百尺房屋,可能因为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写作点拨】

选文内容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脍炙人口的通俗之理,意蕴深厚,易于在论证文段中使用。基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可用于上下文话题的转换和过渡,可用于道理的阐释,也可用于事理的分析。

适用主题:防微杜渐;危机意识;古籍智慧;关注细节……

【运用示例】

《韩非子》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毁掉根基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忽视。从“疾在腠里”到“病入膏肓”,对细节的轻视,是因为缺失了把控源头、防微杜渐的意识。在如今这个充满未知的矛盾与风险的时代,常怀忧患意识,时刻谨小慎微,才能避免酿成大错;时刻警惕惰性与随意的滋长,正视每一个小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

2.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出处】《庄子·刻意》

【释义】廉洁正直的人看重名声,贤达的人崇尚志向,圣人推崇精神。

【写作点拨】

选文展现了自古高士看重气节胜于生命的精神追求。“名”“志”“精”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进一步延伸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自持、顺势而为、取之有道、得而无愧等多个常用主题。选文对仗工整,简洁凝练,既可以用于上下文的过渡,又可以将其化用于段落中论证观点,提升文章的内涵。

适用主题:气节风骨;廉洁奉公;安贫乐道;坚守本心……

【运用示例】

《庄子》有云:“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面对钱与权的诱惑,先辈们早已给出了高尚之士的答案——名声重于财富,志向长于官职,精神远于封赏。他们坚守内心的底线,为后世的我们做出了榜样。那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从容赴死,那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无悔宣言。我们自当从古籍经典中汲取力量,在时代风浪中坚定初心、立德修身,接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光!

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出处】《管子·形势解》

【释义】大海不拒绝流向它的大小河流,所以能够变得宽广无边;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所以才能堆积得高耸入云。

【写作点拨】

曾国藩曾说,要有“成事之心”,必要“诚心求之,虚心处之”。选文语句精炼,使用“海”“山”“水”“石”的比喻论证“有容乃大”“虚心下处”“循序渐进”等深邃的道理,与曾国藩的“成事之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引用,进行道理论证;也可以化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作为例证运用在文章中,让道理具象化。

适用主题:虚怀若谷;积少成多;兼容并蓄;宽容大度……

【运用示例】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大度能容者,才能成大事。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拥有既往不咎的气度,才能让管仲倾心为国、鞠躬尽瘁,最终成就霸业。时至今日,宽容大度仍是现代人的一门必修课,唯有海纳百川,才能挣脱苟且,奔向心中的诗与远方。

4.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出处】《列子·汤问》

【释义】善于制造弓箭的工匠之子,必须先从编织簸箕开始;善于冶炼的工匠之子,必须从连缀皮裘开始。

【写作点拨】

选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兼具例证与修辞的说理优势,可以将其作为论证的例子使用,可以引用或者化用句子进行论证分析,也可以从其说明的道理进一步拓展开去,加入更多主题类似的句子,使得论证更为充实有力。

适用主题:日积月累;基础扎实;深厚底蕴……

【运用示例】

扎实的基础是一切成功的开始。“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列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先“为箕”“为裘”,才能成为“良弓”“良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告诉我们,没有根基的人是无法长足发展的。

5.且用功而后已者,用功而后已。

【出处】《墨子·经说下》

【释义】那些靠后天用功才能成才的人,必须努力才能成功。

【写作点拨】

选文强调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重要性,但文辞表达更为新颖深刻,不仅划分了群体,还提炼了方法,发人深省。在使用时可以将其作为理论支撑,进一步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学者”分为“不用功而已者”和“用功而后已者”,分析论证不同结果,使得观点更为鲜明。

适用主题:拼搏奋斗;踏实肯干;笃行不怠……

【运用示例】

《墨子》有云:“且用功而后已者,用功而后已。”努力,一直是实现梦想最为可靠的路途。唯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方能拥有真才实学;唯有日积月累笃行不怠,才能做到学有所长。《伤仲永》告诉我们,有天赋的人也需要长足的努力方能不归于平庸;《冰鉴》则证明了没有天赋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也可以在青史留名,万人敬仰。

6.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所以,没有淡泊不能显示美德,没有宁静不能维护长久,没有宽大不能容纳一切,没有仁慈不能怀拥民众,没有公正不能明断是非。

【写作点拨】

古之圣人无论立身还是治学,都秉承淡泊、宁静、仁爱、公正,所以能够成其高深。选文中有部分内容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有渊源,同时将立德树人之道阐释得更为全面。因句式工整,可以截取其中两到三句放入文段中论证观点,也可以整句使用,整体呈现中国文人修身立德的原则。

适用主题:修身养性;通达深远;淡泊名利……

【运用示例】

君子以淡泊、宁静、宽大、仁慈、公正为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自身不断地修炼与提升,摒除杂念,明断是非,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淮南子》所云:“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从夏商周伊始,古人的智慧犹如源源不断的长流,滋养了中华儿女几千年。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取古人智慧之精华,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塑造,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