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作家杨志成:他在西方,讲中国故事

◎曾梦龙

华裔绘本创作者杨志成于2023年9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杨志成生前创作了100多本绘本作品,获得过许多荣誉,包括美国童书界最高奖项凯迪克奖的一次金奖和两次荣誉奖,美国插画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等。从天津到上海、香港,再到美国,杨志成的一生随时代变动,穿梭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

 

1931年,杨志成出生于天津。因时局动荡,他在三岁时随家人搬到上海,度过童年和青少年。1948年,杨志成前往香港念书。杨志成觉得,从小学到中学,自己就是一个“混”字。1951年,杨志成赴美留学。因为父母都在上海,临走前,他在香港的监护人叫他去办公室,对他说:“你以前过了19年,没有好好学。现在你不能靠别人了,到了美国,要靠你自己。因为我们和你断了,在美国就你一个人。这一笔钱给你,以后就没有了。这是你哥哥姐姐没有用的钱给你用。还有一件事,你到美国以后,要负责个人事情,你是中国人,我们不能去美国,你以后做的事情是代替我们做。如果是不好的事情,你把这条路给断了。”杨志成说:“这句话在我‘志成’下面种下种子,那就是我要读书。”

杨志成的父亲杨宽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学家,受父亲影响,杨志成最先在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建筑系。可是学了两年建筑后,杨志成觉得自己喜欢艺术,于是转入了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毕业后在纽约从事广告设计。后来,他在朋友的建议下毛遂自荐,跑去童书出版社投稿。当时,被誉为“20世纪美国童书界最伟大的编辑”的厄苏拉·诺德斯特姆看过杨志成的画后,给了他一本贾尼思·梅·伍德里的书稿。1962年,这本名为《讨人嫌的老鼠及其他讨人嫌的故事集》的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平面设计协会优秀作品奖,杨志成从此走上了童书创作之路。

每每说到自己的艺术创作,杨志成都会提及一位恩师——郑曼青。这位精通诗、书、画、拳、医的“五绝老人”不仅医好了杨志成久治不愈的膝盖伤,还带给了他东方哲学的启蒙。比如一起散步时,他会启发杨志成潜心端看树枝上的“气”。从那时起,杨志成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深,作品中的中国味道也越来越浓。

1968年,37岁的杨志成凭借《公主的风筝》获得凯迪克奖的荣誉奖。这本书的插画采用中国民间剪纸技法,并像中国画一样大量留白。得到凯迪克奖后,杨志成对自己的创作多了一点信心,“在这时候已经得到这么高的奖,我觉得有资格能够再学多一点”。杨志成的作品没有固定风格,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公主的风筝》之后,他就不再完全用剪纸技法做书。

20世纪90年代,杨志成迎来一个创作的高峰。他的《狼婆婆》和《七只瞎老鼠》分别获得凯迪克奖的金奖和荣誉奖。这两本书都有关东方,在西方讲述东方的他获得美国童书界的更多认可。相比之前的作品,他不仅在绘画风格上有所突破,也成为用文字讲故事的人,不再只是插画家。后来,他又讲述了许多东方故事,比如《生肖鼠的故事》《美猴王孙悟空》《塞翁失马》《叶限》《心之声》等。

杨志成的创作常常被巧妙地诠释为“在西方表达东方”。他博取众家之长,在创作中融合东西方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杨氏风格。他曾说:“我参与绘本工作,一方面是想要引介中国故事,我们有太多好故事了!另一方面,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到美国,我也希望多理解西方故事,好拓展我自己的眼光和表现形式。每次我投入一个异域文化故事,我都从中受益匪浅。”(有删改)

【运用点拨

在旅居国外的华裔绘本创作者中,杨志成无疑是最负盛名的大家,他用100多部作品描绘了对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搭建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无问西东、倾情创作的精神,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将永远让人感佩。我们阅读他的绘本,了解他的人生故事,并为他所激励。此外,杨志成的创作风格一直是复杂多变的,剪纸、水彩……他从不肯重复自己,这对我们思考“突破自我”等话题也有启发。

【适用话题】

创作精神、突破自我、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

【话题速写】

杨志成在中国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艺术有很深的理解。他超越东西文化的界线,将中西方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作品呈现出多元文化彼此交融的宏阔气象。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多元思潮在人类社会中已不可避免,也正是因为这种多元性,人类社会才广泛而多彩,让充满活力的社会得以持续繁荣发展。文化,因差异而多姿,也因包容而美丽,因共存而永恒。

【同类人物】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是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他坚持的办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