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开创先河的大国医者

人物名片(刘恪轩)

王振义,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4年11月30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兴化,内科血液学专家,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2024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王振义主要从事血液病学研究,是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开创者之一。

人物语录

1.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

2.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做了什么事、作出怎样的贡献。

3.捍卫生命是一种职责和义务。

【特写A 无私捐赠,心怀大善】(黄可馨)

王振义院士,是一位捐钱极为“大方”的人,他把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奖捐给了医院,为的是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不仅如此,他的私有财产也被他列为可以捐出的范围。王义院士早些年就已经立下遗嘱,将自己名下的积蓄捐给病人。同时,他所居住的由医院为他提供的单元房,他也明确表示会在自己去世之后归还。在王振义院士的眼里,富裕的时候想到穷人,帮助穷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自小就明白,要多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己富了就该想到还没富起来的人。

王振义院士的善举不止如此。30多年之前,他与自己的团队耗尽心血,将当时还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白血病攻克。王振义院士没有用自己的专利去赚大钱,而是令人意外地放弃了申请这项专利。正是他的这一项“义举”,让这盒10粒装白血病“救命药”维持住了低价,时至今日只卖290元,还被纳入了医保的范围,挽救了无数生命。

王探义院士的话简短又朴实:“源自共产主义的教育。你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不能先解决自己以后可以赚到钱,或者提高名誉这一类的问题,我不考虑这一类问题,我只想病人能好。(451字)

【速写】(喻文轩)

他对待财富的态度,如同清风般洒脱。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他毫不犹豫地将奖金捐给医院,只为救助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这不仅仅是一笔金钱的转移,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敬重,对弱者的扶持。他甚至将自己的私有财产也列入可捐出的范围,立下遗嘱把名下积蓄赠予病人。他所居住的医院提供的单元房,也承诺去世后归还。这种无私的捐赠,每一笔、每一项,都镌刻着他那颗善良而博爱的心。他深知富裕之时应心系穷人,这一信念,不是一时兴起的善念,而是贯穿他一生的坚守。在他的世界里,病人的康复高于一切,名利如过眼云烟。

【特写B 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张燕妮)

学生时代王振义接受孔孟之道“仁者爱人”思想的熏陶,在大学时受到了“仁济慈爱”宗教思想的影响,工作以后一年,新中国成立,他又受到了要“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作为医生一定要有爱心,要尽可能地救治好病人。他的信念也是和瑞金医院一贯倡导的“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王振义于上世纪 50 代在血栓和止血研究领域已初露锋芒。1953 年,他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病人在平时没有出血症状,但在拔牙等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他翻阅了大量文献,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作出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376字)

【速写】(方佳怡)

在医学的道路上,王振义是从民生疾苦中看到了自己的责任的。当这种责任一旦开始萌芽之后,就在王振义的心里肆意生长,不可遏止,渐渐从同情心转化成一种博爱之心,一种爱国之心,一种为病人服务的赤子之心。从此,他怀着一颗尽可能地救治好病人的大爱之心,在事业上开始追求卓越、不断攀登高峰。

适用话题: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科研创新,责任担当